上周五,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30年)(送审稿)》,据悉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成都编制的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,从6个方面的任务进行着力,并分为近期(2016~2020年)、远期(2021~2030年)和远景(至2050年)三个阶段实施。 成都未来的城市面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?未来的新兴城市区域会是哪些地方?今后的建筑会有何不同特点?在此次总体规划上,成都商报房产记者找出了多个亮点,供你分享。
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 共同构建“双核共兴、一城多市” 任务1:优化城市空间结构,构建“双核共兴、一城多市”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格局。 亮点摘要:这次总体规划修编,着力重构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,加快构建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格局。在市域层面,着力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核到双核、从圈层状到网络化、从城市单体到城市群的跃变,构建“双核共兴、一城多市”网络城市群。
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过快增长 引导向天府新区等梯度转移 任务2:科学确定城市规模,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。 亮点摘要:坚决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和“摊大饼式”发展,保护好事关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区域、重要资源,科学“留白”,为未来发展留足弹性空间;要推动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禀赋相适应,重点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过快增长,引导人口向天府新区、都市组团、卫星城、小城市和特色镇梯度转移;要将优化人口结构与城市产业发展相结合,形成调整人口聚散的合理机制,打造人才聚集高地。
天府新区核心区将建 自己的环状快速路网 任务3:完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,构建大通路格局。 亮点摘要:要持续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,建设地铁城市,推动高铁、市域铁路和地铁“三铁融合”,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,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;要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,围绕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,构建相对独立的“环+放射”高快速路网。
预留西部雪山视线廊道 再现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 任务4: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,建设大气秀丽、国际时尚、蜀风雅韵的魅力都市。 亮点摘要:打造一批传承百年的经典建筑;要打造高低错落、疏密有致的天际轮廓线,严格控制主要视线廊道,预留都市核心区重要开敞空间对龙门山、龙泉山脉特别是西部雪山的视线廊道,为再现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的胜景提供空间条件。
加快“成都中心”建设 打造城市会客厅 任务5: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根脉,建设世界文化名城。 亮点摘要:要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,延续城市历史年轮和街区肌理,特别是要加快“成都中心”建设,充分挖掘和展现“千年城市中心、历史文化源点”的特点,打造城市会客厅。
加快建成环城生态区 加强通风廊道建设和保护 任务6: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,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。 亮点摘要:要加快建成环城生态区,大力实施“宜居水岸、活水成都”工程,加快推进“增花添彩”工程和“赏花基地”建设,再现“花重锦官城”的胜景,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,抓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;要加强通风廊道建设和保护,在都市核心区内划定两级城市通风廊道,努力缓解因常年静风造成的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、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成都共编制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。 1954版:总规突出工业基地建设,奠定环形放射城市格局。 1982版:总规形成东城生产、西城居住的格局,并强调保护传统历史城区格局。 1996版:总规强调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,退二进三,提出城市向东向南发展。 2011版:总规促进中心城区由圈层式向扇叶状布局转变,突出全域城乡统筹规划)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:分近期(2016-2020年)、远期(2021-2030年),远景展望至2050年。规划既着眼长远,科学谋划成都未来发展蓝图;又结合当前,科学把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紧迫任务。通过远近结合,充分确保了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。